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14篇
  免费   1733篇
  国内免费   3647篇
林业   687篇
农学   4541篇
基础科学   54篇
  1719篇
综合类   15769篇
农作物   2863篇
水产渔业   1127篇
畜牧兽医   12986篇
园艺   1442篇
植物保护   1106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1053篇
  2022年   1258篇
  2021年   1357篇
  2020年   1365篇
  2019年   1612篇
  2018年   846篇
  2017年   1247篇
  2016年   1502篇
  2015年   1532篇
  2014年   1712篇
  2013年   1761篇
  2012年   2607篇
  2011年   2619篇
  2010年   2524篇
  2009年   2637篇
  2008年   2616篇
  2007年   2190篇
  2006年   1769篇
  2005年   1649篇
  2004年   1377篇
  2003年   1263篇
  2002年   836篇
  2001年   898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539篇
  1998年   399篇
  1997年   312篇
  1996年   337篇
  1995年   294篇
  1994年   285篇
  1993年   228篇
  1992年   217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7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分子标记(SC2930和KBr H129J18R)引物组,对78份大白菜材料进行抗根肿病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在这78份材料中,有34份材料含有SC2930-T(CRa抗病标记)标记,其中杂合抗病位点材料17份,纯合抗病位点材料17份。有37份材料含有KBr H129J18R抗病标记,其中纯合抗病位点材料15份,杂合抗病位点材料22份。有20份材料不含有CRa和CRb所对应的抗病标记,23份材料含有2个抗病标记。该研究初步明确了78份参试大白菜材料所含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类型,为大白菜抗根肿病育种提供材料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八眉猪DQA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对八眉猪DQA基因编码区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八眉猪DQA基因的理化特性及其编码产物的结构功能。结果显示:八眉猪DQA基因编码255个氨基酸,编码区序列有14个碱基变异,11个氨基酸变异,外显子2区域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DQA基因编码产物是一种不稳定的水溶性蛋白,二级结构为混合型,三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组成。蛋白质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信号转导、受体、胁迫应答、免疫应答和生长因子的几率较高。研究结果为八眉猪的抗病分子育种和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反义trxs基因特异引物,对扬麦5号转反义trxs基因株系00TY5的T4和T5代进行了PCR分子鉴定,并对其纯合株系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巯基含量、α-淀粉酶活性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00TY5的T4和T5代PCR分子检测均呈阳性。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在籽粒成熟和后熟过程中,籽粒清蛋白巯基含量在开花后30 d至成熟后5 d平均降低33.2%,球蛋白巯基含量在开花后20 d至成熟后5 d平均降低42.5%,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巯基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α-淀粉酶活性低,变异小,尤其在开花后35 d至成熟后10 d,平均比非转基因植株下降36.5%。各种蛋白质组分的巯基含量与α-淀粉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清蛋白巯基含量在成熟前与α-淀粉酶活性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球蛋白巯基含量在成熟前10 d至成熟后10 d达显著水平(P<0.05);贮藏蛋白巯基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在各时段均较高。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介绍了抗源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方法,指出多年多点鉴定、分菌系鉴定、混合菌系鉴定和特殊小种鉴定等多种方法前综合利用,能够准确地反映品种的抗病性,有效地筛选抗源品种和应用品种。应用这种鉴定和筛选方法已从云南粳型品种中选出一批可供抗病育种利用的新抗源。为了深入地了解品种的抗性,本文还介绍了抗病基因的推断方法及抗病基因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基因推导法分析了三个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白免3号和肯贵阿1号含有Pm4a:小白冬麦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的控制,其抗谱不同于所有供试单基因系的抗谱。  相似文献   
996.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育过程中双突变体一般表现为:粒重早期与正常型及单突变体相差不多,但后期增长缓慢;淀粉、醇溶蛋白早期含量较低,后期增长幅度亦较小;蛋白质含量下降量较小;可溶性糖及还原糖早期含量较高,后期下降速度随时期或基因组合而异。研究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籽粒营养成份,对玉米品质改良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但提高粒重是这类基因互作效应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已有人探索和利用天然抗性系统解决水稻生产中的褐飞虱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本地籼稻品种和两个野生近缘种澳洲野稻和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到至少12个褐飞虱抗性主基因。  相似文献   
998.
转Bt+Sck基因双价抗虫棉的抗虫性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通过花粉管通道注射获得的转Bt Sck双价基因抗虫棉纯系312-5T2和332-2T2进行了生物抗虫性测定,转基因纯系对棉铃虫的抗性显著高于非抗虫对照苏棉16和抗虫对照品种sGK321,与抗虫对照R19抗虫性相当.遗传分析表明,转Bt Sck双价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基因符合一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对转Bt Sck双价基因抗虫棉与R19及sGK321的杂交F1进行了抗虫性测定,所有的F1植株都表现出与转Bt Sck基因纯系亲本一致的抗虫性.转Bt Sck双价基因抗虫棉纯系312-5T2和332-2T2等位性测验证明:312-5T2与R19、sGK321的抗虫基因整合位点不连锁,表现为15∶1的自由组合比例;而332-2T2与R19中抗虫基因的整合位点表现连锁,与sGK321的抗虫基因表现自由组合.这为培育新的双价抗虫棉品种(系)提供了优良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99.
Plant-derived secondary metabolites still constitut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currently prescribed drugs and for the discovery of active principles which are effective in new indication areas. Promising compounds are often exclusively found in wild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 classical plant-based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approach has been hampered by low yields, lack of reproducibility and the high complexity of plant extracts (Rischer and Oksman-Caldentey, 2005). Influen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target compounds by breeding or genetic engineering is greatly impeded because in most cases the general biosynthetic routes are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兔防御素NP-1是抗性谱最广的防御素之一。为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培育优质高抗的小麦品种,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优质小麦品种G8901。对得到的193株T0植株进行抗除草剂筛选,获得4株抗性植株。通过PCR及PCR-Southern杂交,证实了NP-1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并稳定遗传到T1。田间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植株对于白粉病、叶锈和条锈病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抗性,但对于蚜虫的抗性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